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Avatar-劃時代的3D技術

Avatar這部磨了十幾年的劍,一出鞘便不斷打破各種影史紀錄,至今為止全球票房已席捲超過十億美金的票房。這部全球第一部真人全3D電影的劇本其實早在1995年就已完成,但那時卻沒有足夠的3D技術能支持滿足導演James Cameron拍出他心中的奇幻世界。



經過了十幾年,那個讓觀眾感覺到它真實存在的Pandora、Na'vi和Avatar終於呈現在大螢幕前,而完成這個奇幻世界的工作室就是曾經打造過魔戒跟金剛等視覺效果的Weta Digital Studio,他們又再一次顯示他們不輸工業光魔的實力。

Weta Digital 是使用那些技術打造栩栩如生,如真人般的3D角色呢?他們使用了下面這些工具:

  • Maya 是最主要的3D軟體
  • Mudbox被用來做數位雕刻和細節
  • Lightstage系統(用來得到演員在所有可能的所有可能的光源情況下的照明資訊,從而在CG模型上逼真地類比任何光效)和Digital Scanning
  • 多樣客製的內部工具
  • 肌肉模擬
  • 臉部動畫

Avatar的3D角色最成功的地方在於避免了Uncanny Valley(解釋),CG角色的表情有了正確的肌肉和皮膚變形與呼吸的細節,而不在像殭屍一樣,這是讓人們相信Na'vi是可信的最重要的關鍵。Weta使用了很多技術來得到真實的臉部動畫;首先是臉部動作補抓系統,高解析度的攝影機繫上了演員的臉部,利用Weta內部的軟體來快速的補抓到臉部的肌肉。這一套技術的基礎是FACS(臉部動作編碼系統),這使得團隊能得到大量臉部的動作細節。為了創造並保留住臉部細節,Weta也增加了臉部的骨架複雜度與Mesh的解析度,並使用超高解析度的mesh來雕刻細節和皺紋。此外,在角色動畫的身體動作上,Motion Capture和 Keyframe animation的比例是80:20;而在臉部的動畫上的比例則是60:40。




還有一項領先的技術用於Avatar這部電影。傳統上,角色的動作被捕抓後才在後製加入到數位環境中。而新的技術是角色、3D環境、物件等在攝影機上能即時運算顯現出來。這讓導演能在測試的環境中去想像每個人的關係,設計畫面和移動人或物件到任何地方就跟在真實環境中沒有兩樣。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這部史詩巨作的一些驚人紀錄:

  • 1852個總鏡頭數
  • 1818個動畫鏡頭
  • 最高峰時,接近九百人的工作人員
  • 除了角色之外,一些最大的鏡頭包涵了超過1000個Digital Assets
  • 每天租略估計有10TB的資料量
  • 483種植物-幾何體的修改和不同的材質可以衍生出3000種植物來使用
  • 53個Na'vi模型-超過一百種可能的變異
  • 25種飛行器
  • 21種生物-材質的變動程度可以組成68種的獨一無二的生物
  • 將近90種獨特環境和1500個特殊地形片段或元素構成環境
  • 4352台算圖機器
  • 34816個CPU 核心
  • 104TB的記憶體
  • 來自46個不同國家的工作人員分佈在六個工作地點




北京798藝術區域-北京參訪最悠閒的一個下午



北京798藝術區域位於北京東北角(四元橋外)的大山子區域,是原國營798廠(又名國營北京第三無線電器材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原先北京的藝術家的聚居區多在城市邊緣(如圓明園畫家村"1990-1995年";宋庄畫家村"1994-")。因此當切近城區的798廠區被藝術家發現後,從2002年開始就陸續有一批藝術家與文化機構開始進駐在此,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逐漸形成了一片眾多藝術家聚集的"新藝術空間"。



由於此廠區當時是的德國的一家建築機構負責設計、施工。建築精神承襲"包豪斯"風格,注重滿足實用要求,造型簡潔。因此高大、寬敞、樸實成了這裡建築的一大特色。各種塗鴉、語錄佈滿在老舊的紅磚牆上,而現代化的藝術品在街道上也隨處可見,加上煙囪、錯落的工業管線與生鏽的階梯相映成趣,身處在此,讓人有時空交錯之感。






老工廠西餐吧

圖片是2009年11月底參加動盟舉辦的大陸動畫產業參訪,最後一天在北京798藝術園區悠閒度過下午隨身拍的照片。由於相機沒電,只好用i8000拍攝,品質不是很好,請各位看倌原諒。







禁止停車?


天工開悟的標語跟標誌隨處可見




好喝的白盒子奶茶